知网论文查重样例--我国中产阶级的结构:界定、类型与规模
如何界定中产阶级,一直是中产阶级研究的首要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中产阶级的其他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学界难以形成一个统一意见,由于中产阶级内涵不能达成一致,许多研究之间也就缺乏比较和对话的基础。在笔者看来,对于中产阶级的界定,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中产阶级是整个社会分层结构的一部分,因此中产阶级的界定需要从整体社会分层结构出发去讨论,脱离了整体社会分层结构而单独讨论中产阶级是没有意义的。其二,就中国而言,应该注意中产阶级的形成背景与西方国家不一样,一方面,工业化引起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扩张是中西方中产阶级成长的共同基础(李强,2005);另一方面,与西方相比,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更有赖于经济体制转型以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以及全球化造成的全球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动(周晓虹,2002;2010;佟新,2008)。
中产阶级之所以难以界定,一个原因固然是因为大家对于中产阶级属性的理解不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产阶级本身存在很大异质性,因此许多学者试图对中产阶级做出类型划分。如何划分中产阶级类型,也存在多种方法。
,也是为一般的方法,是将中产阶级划分为“老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此种划分先来自于西方中产阶级研究,早在马克思时就已经有所体现,但其被广为接受则受益于米尔斯的《白领》。所谓的“新”和“老”主要是根据中产阶级主体形成的历史顺序而命名的,“老中产阶级”一般指传统的小企业主、自雇佣者,他们以小规模的生产资料自雇经营;“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通常指政府与企业中的一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服务人员等等。二者的重要区别在于:一方面,老中产阶级的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的财产,故而从生产资料的占有上来看是小资产阶级,而新中产阶级则大多作为雇员为资本家工作,本身是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另一方面,老中产阶级还是会动手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但新中产阶级从事的一般是脑力劳动,并且其中相当多的职业是技术性的(周晓虹等,2016:11-12)。
第二,如果说新、老中产阶级的划分更符合西方社会的历史经验,那么根据经济体制划分中产阶级类型则独具中国特色。李路路与李升认为,中国中产阶级是在市场转型过程中逐渐成长的,他们一方面延续于改革之前的中国社会,另一方面又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突生出来。根据这两种形成道路,可以将他们区分为“内源型中产阶级”和“外生型中产阶级”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指更多延续再分配体制特征的中产阶级;后者主要是由于市场的兴起,在更加市场化的体制中产生、发展的中产阶级。由于阶级经历不一样,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功能也明显不同(李路路、李升,2007)。
第三,上述两种划分方法强调了不同中产阶级的性质差异,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根据中产阶级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少对其进行分类。例如,李培林与张翼根据个人在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与中间水平是否一致,区分出三种类型的中产阶级:“核心中产阶级”,是指三者都处于中间位置;“半核心中产阶级”,是指有两项指标处于中间位置;“边缘中产阶级”,只有一项指标处于中间位置(李培林、张翼,2008)。李春玲在一项研究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概念(李春玲,2008)。
.—— END ——.
下一篇: 中国知网论文检测样例–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