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去留之我见

2019-01-17 作者:小编

“职称论文”的去留问题是当前较为热议的一个话题,不少教师,包括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都对“职称论文”多有微词,大有去之而后快之意。笔者认为,“职称论文”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无影响,真正伤害教师情感,影响教育发展的是学术腐败所导致的“伪科研论文”。而“取消职称论文”则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抑制其创新激情,还会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中国知网查重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近两年来,在中学要求取消“职称论文”的呼声甚为强烈,一些狠批“职称论文”的文章也屡见报端,一些省份在修订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制度时在科研论文方面的相关要求也在“缩水”。曾经令人神往、充满敬意的“职称论文”一下子沦为众矢之的,似乎“职称论文”才真正是坑害教师利益、挫伤其工作热情、危害教育公平的罪魁祸首。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评定职称考查科研成果,几乎是全球都承认的政策,怎么在中国就成了“坏制度”?“职称论文”作为科研和学术水平的一个考查指标,怎么在中国就又成了危害教育的祸端?笔者认为,“取消职称论文”并不妥。
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考查“职称论文”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众所周知,专业技术职务是对专业技术群体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的岗位职务,是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岗位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一般都实行职称等级制,具有鲜明的专业技术特点。这就要求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时必须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考查,而科研能力一直都是专业技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许多国家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时都特别注重考查这一项内容。要考查科研能力就得考查科研成果,“科研论文”(即所谓的“职称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当然就成了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的考察指标了。
相反,如果取消“职称论文”,则有淡化学术、淡化科研的嫌疑。没有技术含量的专业技术职务还能称为“专业技术职务”吗?专业技术等级当中曾经令人向往、钦佩的“教授”“研究员”这些“高大上”的职称的含金量又体现在哪里?令人神往的“正高”职称究竟又“高”在何处?与那些科技、思想、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硬件要求不是高了而是低了。在德国,享誉的大哲学家康德一直到六十岁还仍然是编外讲师,这时的康德已经出版了有名的“三大批判”之一的《纯粹理性批判》;创立“现象学”的有名哲学家胡塞尔也是六十多岁才评上教授的。可见德国的“正高”职称评聘之难。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照顾某些群体的特殊利益,而去降低门槛,亵渎专业技术职称。
真正伤害教师情感、祸害教育事业的是学术腐败所导致的“伪科研论文”
“职称论文”之所以能够在教师群体中引起“公愤”,并不是因其与职称挂钩而惹的祸,而是因为此项科研成果当中的水分实在太大,其中隐藏的猫腻实在太多。很多从事科研工作及学术研究的学者、老师都深有感触:我国当下的学术腐败实在猖獗,从学士学位论文造假到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造假;从中小学老师“职称论文”造假到大专院校老师“职称论文”造假;从课题、编著抄袭到专著剽窃。学术不端,虚假科研已经侵蚀到了学术科研的一切领域。在这种歪风邪气的腐蚀下,学术科研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本色,也就不再是那么圣洁和崇高,所谓的“职称论文”的科研含量也就可见一斑了。可怜的“职称论文”只能沦为专业技术人员谋取职称的一块“敲门砖”。如此一来,也就难为了那些还仍然坚守底线,富有良知的学者和教师:不“跟风”职称就上不去,而弄虚作假又有失师者风范;纵使绞尽脑汁,耗时费力发表了相应的“职称论文”,还是觉得憋屈——凭什么自己呕心沥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别人花几个小钱就能办到?这就难怪有如此多的学者、教师狠批“职称论文”。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存在“职称论文”造假,存在学术腐败,就取消“职称论文”,甚至取消学术科研。这样做就未免有些因噎废食、缺乏理性。既然真正伤害教师利益,危害教育事业的是学术腐败所导致的“伪科研论文”。我们的明智选择应该是惩治学术腐败,严厉查处和打击学术造假和“伪科研论文”。其实,惩治学术造假也并非难事,关键还是要看主管部门能否下决心、动真格。只要能够把惩治学术腐败纳入法治化的轨道,真正用强有力的问责制度去规范管理学术科研事业,如针对“伪科研论文”,相关部门严格审核学术刊物的资质,慎重审批“刊号”,严厉查处收取所谓的“审稿费”等非法牟利行为;另外,对科研论文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一经查实有“剽窃”、雇人“代写”等造假行为,立即对作者及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这样,所谓的学术造假、“伪科研论文”定会无机可乘,无处生根。
“取消职称论文”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抑制其创新激情
与高等教育相比,中小学教育界的学术氛围本来就不浓厚,发明、发现、专著、课题等科研成果更是少之又少。若参与度较高的科研论文再不与职称评定挂钩,那就真的几乎无科研可谈了。没有了利益驱动,还能够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中小學教师就寥寥无几了。没有技术含量的教师职业岂不是成了一个纯粹的体力活?如果把教育当成了体力活,教师除了循规蹈矩、机械简单地重复教学外,还能做些什么呢?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教师又谈何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所谓“先进”“模范”和“职称”的获得者,无非是一个个疲于奔命的“劳动模范”而已。
作为一名称职合格的好教师决不能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简单的“教书匠”:每天除了机械地写教案、上课、批阅作业之外,就剩下与学生玩“猫捉耗子”的智力游戏。这样的教师刚开始工作或许也很投入,很敬业,但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的活力源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其实,教师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可发掘、创造的空间也很大。每一个教案、每一节课都是可以当作一个科研项目去做的;而作业设置和批阅,还有学生管理,研究的价值、意义就更大了。教育无小事,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意义重大,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及艺术。但若如前述,离开了利益驱动,要想使教育真正焕发出活力,成为一门人人趋至追求的艺术,是很难的。也就是说,只有把科研成果与职称挂钩,与利益衔接,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才有可能全身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事教育,从事研究。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教师才会有真正的价值认同感,才会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取消职称论文”还会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在中国,素质教育推行已有三十多年了,可是一直都是举步维艰。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经讲道:“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影响素质教育落实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评价机制没有跟进。评价机制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导向性的作用,有怎样的评价机制就有怎样的教育。“职称”评定对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实质性的评价手段,因为“职称”既关乎教师的荣誉又关乎教师的经济利益。如果简单地取消职称论文,淡化对学术科研的考查,职称评定中的考核硬件就基本倾向于所谓的“教学业绩”了;而“教学业绩”在绝大多数学校的考核中也就是“成绩说了算”。 在这样的考核机制当中,教师就会不自觉地向“成绩”看齐:为了成绩而加班加点辅导;为了成绩而实施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了成绩而采取粗暴管理。在“成绩”的幌子下,相当多的教师就会竭尽所能。试问,这样的“职称” 评定究竟又激励着什么?“拿成绩说事”“唯成绩论”不正是“应试教育”的一贯做法吗?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催化者和促进者;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取消“职称论文”,淡化学术科研的做法显然也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追求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目标理想相违背。然而,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否,则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发展。

29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12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