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婚成为一种时尚--知网查重样例,时尚婚礼制造出了美好生活的幻象,这个幻象不管多么绚丽迷人,它终究是个幻象,婚礼过后我们还要回到现实,面对现实。这时发现:“婚礼那只是一个形式,决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还有人愤愤不平地说:“被婚礼了”。
现在操办一场婚礼就像网友所说如同操办一台民间春晚,往往婚礼前几个月甚至半年就要做各种准备,为此家人要投入大量的金钱、时间、操劳。等到婚礼结束,许多新人的感受是一个字:“累“,为金钱所累,为面子所累,为人情所累,为时间所累,为操劳所累,为婚礼的种种桎梏所累。不怕累,怕的是经过这些累却感到不值得:“不是我结婚,而是结婚给别人看。”真的,如果婚礼只是一场演出,中看而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还有什么举办的必要?所以,有些人要打破“看上去很美”的时尚婚礼的桎梏。
这就是现在流行于八零后的情侣中的一种新的时尚———裸婚。“无车无房无钻戒,不办婚礼不蜜月,”只花九块钱去结婚登记处办理一张结婚证,其他都可不要。时尚婚礼大都由金钱(甚至重金)打造,金钱与物质使爱情不堪重负,爱情抗争着,据说裸婚就是证明爱情高于金钱(物质)的一种结婚方式。当然,有些人选择裸婚并非真的“一无所有”,而是不喜欢大操大办,宁愿简单行事。他们认为时下的时尚婚礼对金钱的追求,对物质的追求,对形式化的东西的刻意追求都违背了婚姻的本质。婚姻的本质就是两个人的爱情,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一切繁文缛节都没有必要。还有人希望从时下喧闹的婚礼回归平静的生活。认为结婚不需要形式,领个结婚证就行了。
“双方同意结婚了,没有谁是被迫的,合理了;办了手续,盖了章,拿了本,合法了;合理又合法了,那不就已经结成了?”这些观点在某些方面切中时弊,自然在一部分人中产生共鸣,但却是似是而非。裸婚作为一种流行时尚,是个人自由意志的表达,是对个性的追求,却是对社会共同文化的拒斥。爱情就像自由被这个时代所追捧。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是婚姻幸福的保证,这样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从属于一个家庭乃至家族。
一桩婚姻的缔结更多着眼于家庭乃至于家族的利益,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的意愿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重视,男女的情感在婚前是被排斥的,“夫妻相识在洞房”。爱情应当成为婚姻的基础,但婚姻的本质不是爱情。婚姻是一种社会文化制度,婚姻的本质是这一制度所规范的夫妻之间的法律、伦理、道德关系。说到底婚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无疑,婚姻是一对夫妻关系的缔结,但是婚姻关系的缔结过程及其结果从来不会局限于夫妻关系,而包含着众多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社会整合。夫妻关系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种,它与其他社会关系密不可分。婚姻及其维系绝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
随着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们法律观念和意识的增强,婚姻法在婚姻的缔结和维护婚姻和家庭的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礼仪婚也正在向现代的法律婚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能够取代婚礼。因为婚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制度,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并不是法律制度能够穷尽的,包办的。正是通过婚礼,婚姻制度丰富的文化内涵才得以表达和展现,正是通过婚礼,婚姻关系及其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才得以建立、实现。
法律制度取代不了婚礼的文化意义与功能。至今人们还普遍认同的一个传统观念“不办婚礼就不算结婚”自有它的道理。如果把一张结婚证看成一桩婚姻缔结的后证明的话,整个婚礼是通往这一结果的生活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缺少。这个过程才真正赋予了结婚证书的现实内容。有人会说:“只要两情相悦,何必婚礼!”两情相悦只是一种个人化的、私密的情感,而婚姻是一种社会化的文化制度。只有婚礼,才把两个人个人的、私密的情感引向社会化的道路。否则,即使有一纸法律证书,也难以保证婚姻走向应有的方向。
如今,整个社会突出的婚姻家庭问题的产生,原因固然复杂,婚姻家庭文化价值观的淡漠、缺位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人们对婚姻家庭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对婚礼的态度,反过来,对待婚礼的态度往往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态度。裸婚在失去了婚礼的文化形式后,可能会助长对婚姻随意的、游戏的态度。生活“渴望摆脱一切形式,在赤裸裸呈现的瞬间,决定并展现自己。但是知识、意志和创造力,虽然是由生活驾驭的,但它们只是由一种形式代替另外一种形式,它们从来不可能用脱离形式的生活来代替形式本身。”[14]裸婚在取消了婚礼文化的形式时,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取消了婚礼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 END ——.
上一篇: 知网查重报告中显示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