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教育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渗透

2019-02-14 作者:小编

[摘要]文化差异是语言的本质差异,其带来的学习障碍亦是多方面的,所以很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寓文化于语言教学之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准确理解和得体地应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免费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 文化教育 渗透学习
[作者简介]焦同梅(1966- ),女,河南辉县人,焦作大学外语系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词汇语义学的研究。(河南焦作45100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115-02

一、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还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出。是否把跨文化教育纳入英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英语教学和现代英语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1.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好办法。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应用外语并不难,难的是要以当地人的道德观念及思维模式来理解或表达他们的语言。中西语言交际习惯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认为恰当的言谈举止、社交礼仪和时间概念,在英语文化中可能不恰当,甚至还可能被认为无礼、莫名其妙,从而产生误解,导致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大量的语言基本功的反复操练会令人感到乏味和厌倦。如果引入文化教育,其新鲜的文化背景知识、深邃的哲理、对文学和艺术的赏析、强烈的人品意识与文化意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情感和品位,他们对所学材料就会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记忆牢固,从而灵活掌握外语。
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了跨文化教育,原因在于,人们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时认为跨文化教育太深奥、复杂,且不易操作。但实际上,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

二、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方法

现今的大部分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的,涉及英、美、加、澳等国的英语及其变体,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鲜明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跨文化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1.课文讲解前进行必要的文化背景介绍。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接触该语言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所以,在讲解课文前尽量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课文中涉及事件发生的时代、地点及当地的风俗习惯、人的道德观念、思维模式或当时的历史状况、时代特点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扩展知识的广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大学英语》册第三课“礼物”时,就“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疏不间秦,血浓于水”这句英语名谚,做以下解释:公元1859年的一天,英国舰队攻打中国北江口,当时有一艘美国船“托伊湾号”碰巧经过,就帮英国人攻击中国。“托伊湾号”的指挥官接到美国海军部长的通知,要他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他简单地拍了一封电报回答:“血浓于水。”于是,这句早在1670年就编在一部苏格兰成语集里的话,由此声名大噪。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入透彻,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在讲解课文的同时解释相关的文化内容。我们在生词讲解、视听法教学、口语训练、语法解释的过程中,除了要尽量消除学生的语言障碍,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更深的内涵,探索词句间反映出的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消亡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因为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意识会影响词汇的意义。如英语的星期五,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意指“愁眉苦脸”,Black Friday意指“灾难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会使人想到耶稣复活、做礼拜、过节,常常有神圣、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漂亮的衣服说成是Sunday。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或“星期日”则没有以上之意。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及类似这些词的文化内涵对准确理解课文至关重要。通过准确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交际,避免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误解。
同样,视听法的教学也能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优势,使学生通过图片、影像和声音,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弥补了书本的不足,并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例如,教《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十单元时,先给学生介绍美国摇滚乐的大致发展过程以及它的风格、节奏、旋律,而后再让学生听“披头士乐队”演唱的歌曲,使学生对摇滚乐有了感性的认识。此外,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模拟情景,要有所针对地介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虽然语法等错误会影响交际,但彼此的交流至少在规则上是清楚的,听话人会立即感觉到它的实际意思,而且一旦意识到对方在语言、语法方面较差,对其就会更加宽容。然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方面的错误一般是不可原谅的。
那么,为艰涩、为我们所头疼的语法教学中,有没有进行跨文化教育的余地呢?答案是肯定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面包”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 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综上所述,在英语庞大的语法体系中,有许多可以当成跨文化教育的素材。在日常语法教学中,如果恰当地引入跨文化教育,既能使学生获得西方文化知识,又能使枯燥的语法阐释变得鲜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反映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在讲述课文时,涉及某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问题,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入透彻,记忆牢固。在课文“洗衣女人”(《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册第四单元)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对洗衣妇的悲惨遭遇的讨论,使他们了解西方老人在家庭中的处境,从而消除崇洋媚外的思想。生动的课堂讨论给了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文化冲突引发他们对社会的思考。通过实际参与,学生体会到文化差异带来的社会现象的差异,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变成了社会体验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学习积极性高涨。又如,教学第三册第八单元时,步,教学生唱圣诞快乐歌。第二步,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你们的村庄有什么样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特殊性和重要性?为什么?第三步,教师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编写短剧介绍过圣诞节的各项内容,然后把该剧分为三幕,让学生表演。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了解了英语国家中重要节假日及其庆祝方式;了解了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人们的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了英语国家人们在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等。
4.向学生推荐课外材料,使其感受更真实的文化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向学生推荐一些原版小说、杂志或影视节目。它们包含了大量的风土人情、社会面貌、历史典故及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和道德规范等文化素材。学生直接而深切地感受到更真实生动、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氛围。课外材料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开拓了学习途径,使英语学习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中学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英语阅读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读者面对的读物是用外语写成的,而该语言又与他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地联系着。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说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充分理解。
5.其他形式的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不但可以在语言教学中进行,而且还可以利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广。例如,用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并配有字幕的影碟。学生们一方面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直观的感性认识。如有条件,可以请一些外籍朋友与学生们进行直接交流,或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域外的社会生活风貌。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易为学生们记忆、领会和掌握。

三、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交际能力,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育,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两年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结束的时候,我们分别对两个年级各20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听取学生对文化教育的反馈意见。调查结果如下:9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非常必要;3%的学生认为不是非常必要;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84%的学生认为通过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了,他们对课文知识掌握得更清楚明白,文化知识加强了,文化意识得到了培养;13%的学生认为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明显的感觉;只有3%的学生认为他们并不关心文化教育对教学效果的改善。总的来说,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育持肯定的态度。这一教学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是,由于考试制度的影响,要将文化教育切实有效地贯彻到教学中,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实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涛.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翟象俊,郑树棠,陈希文.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周贞雄.中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手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20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1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