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要防范和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编辑应充分发挥编辑主体意识,当好把关人和“守门员”。编辑应采取以下措施:树立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杜绝人情稿、关系稿和学术泡沫;提高服务意识,加快稿件处理速度,缩短发表周期;坚持“小同行”送审,发挥审稿专家在防范学术不端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检测的效率和精度,将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降到低。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 学术不端;编辑;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目前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从高校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制、作者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和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等方面分析原因和寻找对策,却很少分析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不端行为中应承担何种职责。有学者甚至以学术期刊向来强调“文责自负”为由,提出编辑不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和泛滥负责。对于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文责自负”并不意味着论文出现问题后的所有责任都由作者承担,如果是那样的话,还要编辑何用?尤其是在当前整体学术生态恶化、学风浮躁的大环境下,光靠作者自律是难以使学术不端行为销声匿迹的。编辑如果相信作者,而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则正中学术不端者的下怀,使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之作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学术期刊上。长此以往,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声誉必将大大降低,其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
要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要加强作者的道德自律、学术共同体的制度建设、社会的监督和相关法律制度,同时,学术期刊编辑也应充分发挥编辑主体意识,当好把关人和守门员。严格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为维护健康纯净的学术风气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对于促进学术期刊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1.树立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杜绝人情稿、关系稿和学术泡沫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学术期刊要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首先要不断树立和提高责任意识和期刊品牌意识,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期刊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认识人情稿、关系稿的极端危害性,在头脑中始终绷紧这样一根弦。在当前学术风气浮躁、作者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的大背景下,人情稿、关系稿是每个学术期刊编辑都经常遇见的头疼问题,它们是大量学术泡沫乃至学术垃圾产生的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情稿、关系稿大多是些学术水平不高甚至是东拼西凑之作。道理很简单,高水平论文是不需要“推荐”的。因此,对于此类稿件,编辑应格外“关照”,对其严格把关。
编辑的责任意识体现在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更体现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及时发现和处理过程中。试想,一篇看上去学术水平很高、编辑排版很规范的论文如果出版后被证明是抄袭剽窃之作,不但编辑为之付出的劳动都前功尽弃,而且会使期刊声誉受损,如这样的事件一再出现,刊物学术影响力和品牌形象必将大大降低。因此,编辑对自身存疑的问题应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2.提高服务意识,加快稿件处理速度,缩短发表周期
学术期刊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从作者投稿到正式出版,短的数周,长的则一两年,而研究生毕业和教师职称评定却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发表数篇论文,与此同时,现有期刊数量与作者发表论文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这样一来,作者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增加论文被录用的几率,不少作者都选择一稿多投。一稿多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在学界乃至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而且,也损害了作者本人和期刊的学术声誉。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一稿多投的作者终愿望是一稿一发而不是一稿多发。对于一稿多投,编辑除了对作者进行必要的提醒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但编辑加快稿件处理速度,缩短发表周期,可以做的是要求作者提交“稿件专投书”,这对于防范一稿多投,尤其是杜绝一稿多发,具有重要的作用。
3.坚持“小同行”送审,发挥审稿专家在防范学术不端方面的作用
相对于期刊编辑,审稿专家对各自的专业领域内的学科发展动态更加了解和熟悉,因此,由专家对一篇论文进行学术判断和质量把关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包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及时发现。不过,这就要求编辑能够“找准”审稿专家。一般来说,人们把在一级或二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大同行”,而把在三级或四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小同行”。对于学术论文应坚持“小同行”送审,已有很多论述。”
笔者认为,编辑除了通过传统方法选择评审专家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选择合适的“小同行”专家:(1)对作者投稿环节进行相关设置,要求作者列出论文的“推荐审稿专家”和“回避审稿专家”及其联系方式。相对于编辑而言,作者对相同领域的专家更加熟悉,这样一来,可以帮助编辑扩大审稿专家队伍。不过,编辑原则上不应将该作者的论文送给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评审,因为这些专家可能是作者熟悉甚至私交甚好的同行,但编辑可以将这些专家信息收录到专家库中。而对于作者列出的回避专家,编辑应尊重作者意见。(2)各编辑部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审稿专家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各编辑部在办刊过程中基本都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这样一来,各编辑部只能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无法共享其他编辑部的信息。笔者认为,相对于办刊过程中的其他信息,实现审稿专家信息共享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术期刊应首先与同类期刊或栏目设置相同的期刊建立合作联盟,将自己的审稿专家信息向联盟内其他编辑部开放,同时自己也能共享其他编辑部的专家信息。(3)编辑在选择新的审稿专家时,应请审稿专家详细列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在送审稿件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检测的效率和精度
现在,各种学术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即使是某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很难识别学术论文中的抄袭剽窃和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学术期刊而言,预防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要主观上高度重视,更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和保证,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作者写作论文时参考引用的文献绝大多数是网上浏览或下载的,而学术不端行为正是借助网络技术大行其道,也正是借助网络技术,一稿多投和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加隐秘,编辑使用传统手段要想在时间查实难度很大。
几年前,国外已开发出能有效检测剽窃之作的软件,如Plagiarism Finder等,能对比论文内容与他人已发表的文章内容是否有相似之处。现在,国内相关的检测系统也相继问世,如2008年12月,中国知网也开发出一套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它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可供期刊编辑检测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通过该检测软件,学术不端行为将无处藏身,只要将待检测的论文提交到检测软件中,通过系统扫描比对,论文是否抄袭、抄袭来源甚至抄袭内容占该文的比重都将一目了然。目前,很多编辑部已引进该检测系统,检测速度快,效果显著。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统计,截至2009年11月份,已有3200多家期刊编辑部累计上传检测92万多篇稿件,仅仅文字重合率在30%以上的文献就多达近10万篇。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此类检测系统,将其作为学术审稿的“第三只眼睛”,对每篇文章在送外审前和即将发表前先后两次进行检测。
略感遗憾的是,该系统只能将待检测稿件与已公开发表并被收录进《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论文进行比对,对于作者一稿多投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笔者建议,中国知网可以通过技术升级,使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能够整合各编辑部提交的检测稿件,即上传后的稿件也成为全文比对数据库中的文献,并以特殊标志与正式出版的文献区分开,这样后来提交的待检测文章就更容易被发现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而且,只要越来越多甚至所有的学术期刊都将拟送审或发表的论文都提交到该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则可以及时发现作者一稿多投的现象,从而避免一稿多发。
参考文献
[1]程郁缀,刘曙光.防止学术不端和期刊的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2(5):635-636.
[2]李新根,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不实著录及对策[J].出版广角,2009(8):63.
[3]郗向丽,胡晓丹,黄丽娟,浅议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发现与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56.
[4]鄢子平,审稿人选择:问题、原因与对策[J].出版科学,2007,15(5):32-34.
[5]陈静,杨杰,白占立,学术期刊重复发表的异化形式及阻断策略[J],编辑学报,2007,19(4):282-283.
[6]宋如华,从初审环节防范学术不端论文[N].科学时报,2009-12-11(A3)
作者:李新根 徐用吉
来源:科技与出版 2010年8期
.—— END ——.
上一篇: 学术不端与知识产权
下一篇: 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