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科研诚信 整治学术不端行为若干举措

2018-11-21 作者:小编

摘要: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学术不端行为。这种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影响了刊物质量和信誉。本文分析了学术不端现象,提出了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举措,以及编辑部在应对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严格把关,提高论文的甄别能力,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为净化学术风气,做出贡献。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中国知网查重官方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中国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科研诚信;整治;学术不端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2-0100-03

所谓科研诚信,主要指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弘扬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科研诚信主要涉及科研立项、科研项目的执行、科研成果的发布以及科研成果的可靠性评估,这四个方面可以说是科研环节的一个主要流程。诚信问题可能会出现在一个环节,而一个环节的诚信都事关整个科研过程本身的生命,必须能够有一套规范和准则来约束科研行为。
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违背了科研诚信的本质精神,在科研活动中粗线了学术不端行为,整个学术界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学术界长期形成的科学、诚实、追求真理的形象受到社会大众的质疑。
学术不端行为如果不加以整治,将会扰乱正常的学术秩序,阻碍我国科研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给我国的科学研究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把关,及时发现并抵制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在国外也屡见不鲜。英国一项新调查发现,近半数科研人员表示知道自己的同事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爱丁堡大学丹尼尔德•范尼利等人在新一期网络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上介绍说,他们对1986~2005年间进行的21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有1/7的科学家坦言他们知道同事有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比如伪造科研成果等。大约46%的科学家报告说,自己某些同事在学术研究中的行为“值得质疑”,比如“有选择性地”报告研究数据、迫于研究资助方的压力修改研究结论等。不过,接受调查的科学家谈及自己的职业操守时,只有2%的人承认自己也曾不同程度伪造实验结果。
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提出了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若干种表现形式: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的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和助长浮躁之风等。
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毒化了我国的学术环境、学术生态,阻碍了学术创新、学术进步,而且还损害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加重了全社会的诚信危机,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一、学术不端行为不良影响大

追求科研诚信、防治学术腐败,历来是一个范围内的重要课题,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巴尔的摩案件”到近期韩国的“黄禹锡事件”,科研诚信已不仅成为学术界的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我国,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时学术不端行为在逐步蔓延,大到重大项目实施、科技评价、文献出版、知识产权,小到个人论文答辩、职称评定、奖项申报,学术不端行为屡见报端[1]。
2009年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了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这项有3.2万人参加的调查显示,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投”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高达51.2%。被调查者认为,导致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是:现行评价制度驱使(30.3%)、社会大环境(21.7%)、监督机制不健全(18.4%)、研究者自律不够(12.8%)、处罚不严厉(8.0%)、学术规范教育不够(3.3%)、学术规范及规章不明确(3.2%)。
爱丁堡大学丹尼尔德•范尼利等人在新一期网络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上介绍说,他们对1986~2005年间进行的21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有1/7的科学家坦言他们知道同事有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比如伪造科研成果等。大约46%的科学家报告说,自己某些同事在学术研究中的行为“值得质疑”,比如“有选择性地”报告研究数据、迫于研究资助方的压力修改研究结论等。不过,接受调查的科学家谈及自己的职业操守时,只有2%的人承认自己也曾不同程度伪造实验结果。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求真求实永远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注定与科学无缘,缺乏诚信的学术更是没有希望。有什么样的学术品格和氛围,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人才。

二、遏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举措

(一)加强科研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学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倡学术创新,提高我国学术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学术道德、知识产权法等方面的教育。学术不端行为是由于个别专家学者法律意识不强,学术规范知识匮乏,学术道德缺失而致。科技期刊也可适当设置一些相关栏目,大力宣传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以及出版法规,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以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2]。在国外大学,学生一入校就会收到一本学术规范小册子,人手一册,很规范、很实用,还有一些讨论课,在案例讨论中强化学术规范。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使青年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上很多国家把科学道德教育课程设为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以此引导学生领会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
(二)主管部门加强监督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指出,要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将已经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使学术造假者为自己的不端行为付出高昂代价,让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再无立足之地。接连见诸报端的学术不端者中,不乏院士和大学校长等社会名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学术不端行为,还社会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意义重大。
有关专家指出,真正迫切需要治理的或许并非学术造假者,而是对学术造假泛滥负有责任的监管者。近年来正是学风建设从政策制定到具体执行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才使得学术不端行为肆意泛滥。如果真正实现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能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很难想象学术风气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严明监管责任,斩断学术不端的利益链。
(三)积极推动科研诚信立法
深入开展科研诚信相关的法制研究,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明确科研诚信各相关主体的责任,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惩处科研不端行为责任人,保护科技人员合法权益,加强科研诚信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科研行为准则和规范;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的管理制度;完善监督和惩戒机制,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等一系列措施和要求。

三、编辑部应对学术不端行为中的措施

(一)签署发挥版权协议
学术期刊应在作者投稿时就明确告知不得一稿多投,并对作者要求签署 “论文版权协议”,在协议中声明,保证稿件的内容未曾正式发表过,无一稿两投。保证中无政治错误,无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泄密情况,并已经过作者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保密审查。保证全体作者的署名及排序没有异议。多单位合作的稿件,保证单位排序没有异议,且无知识产权纠纷。而一旦发现论文涉及剽窃、抄袭、伪造数据等违规行为,编辑部为维护科学道德规范和正常出版秩序,将对主要作者进行严肃处理[3]。
(二)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学科相互渗透,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编辑不仅要有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而且还应该有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编辑要不断学习,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动态,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站在学者的角度去审视论文,发现文章的创新之处,识别编造、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无论是从编辑出版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说,还是从出版信息资源管理和编辑流程的角度来看,信息检索在其中构成了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编辑应系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文献检索知识,熟悉各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和检索方法,提高计算机文献检索的能力[4]。通过文献检索,查实作者来稿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使编辑部对稿件的取舍更客观公正。
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已经被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当编辑发现某些论文有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时,可登录相关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相关检索,通过对论文参考文献检索,查找出文献原文,核实引文标注是否规范。
(三)应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软件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一种反剽窃软件,可以用于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该系统主要对待发表稿件进行实时在线检测,将待检测文献通过网络上传到检测系统,系统很快返回检测结果。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范围涵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工具书数据库、中国标准数据库等。将任意一篇需要检测的文章,与比对资源库中的文献进行比对,原则上,只要检测文章与比对文献存在一个相同的句子,就能被检测系统发现。检测系统在对论文进行检测之后,生成检测报告,为判断论文性质提供相关依据。
学术期刊针对学术不端行为采用的处罚措施有:对“一稿多投”者择期发出撤销论文的通告,并在年度索引中予以删除,对已发现的多投文章的原文在数据库制作时注明醒目的“撤销”标志,联合同行期刊,对发表在其他期刊的原文在数据库制作时也做好一定的标志,将作者所有的多投文章全部作废,今后几年该期刊或整个系列期刊将联合起来拒绝接受其来稿。通报作者单位,取消论文效用。包括清退稿费、赔偿损失、责令检讨、公开批评等等。
(四)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出版周期
信息是财富,时效是生命。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在期刊的竞争中即要以质量取胜,同时也要以时效取胜。我国的医学科技期刊要走向,朝着化方向发展,就必须尽量缩短与之问的差距,使我国的期刊在编辑出版方面更好地与接轨。要做到这点,在编辑出版方面应做到:出版快捷,有效控制稿件时滞;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突出灵活性,使期刊在版本、载体形式、语种和出版频率上呈现多样性。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和高质量的论文期刊上发表。
一稿多投等行为虽然发生在作者身上,但也与编辑部审稿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有关。期刊编辑部应尽量缩短发表周期,在收到作者稿件后应立即开展初审,对通过初审的稿件及时送二审阶段,编辑要跟二审专家及时沟通交流,督促专家尽快审回稿件。专家审回后,应将专家的外审意见尽快反馈给作者,通知作者退稿或按时修改返回编辑部。退修合格后通过终审的稿件要尽早寄发录用通知,让作者签署版权协议,不再投往其他刊物。
期刊编辑部要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安装使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等软件,使审稿、编辑、校对等工作一体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还可通过杂志网页中的投稿须知以及稿约、版权知识、学术道德与规范的相关要求,科技论文写作标准以及规范,以减少一些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可以将参考文献正确写法、投稿注意事项等及时告知作者。也可刊登规范论文的模板,让作者仔细阅读,以便了解科技论文的标准写法,少走弯路。
(五)注意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使用
编辑要注意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化使用,若发现文献著录项目不齐全、不规范,甚至著录错误,往往是转引或滥引的可能表现。比如,参考文献著录规范规定,多于3个作者的文献,著录作者项时,要列出前3名,而后加“等”字,有转引行为的作者。因没有查阅原始文献或根本查不到原始文献,只好转引他人的“一个作者加等”,更为甚者,要求其规范著录时,竟不顾其他作者的版权,干脆删除“等”字。又如外文参考文献,如果审阅时发现作者对期刊、专著和论文集析出文献难以区分,著录要么缺项,要么标错文献识别码,往往是转引。审阅稿件时,对某些参考文献的引用产生疑问,又一时难以断定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查阅原始文献进行核对[5]。当前是信息时代,文献查阅比较方便,电子期刊资源给核对原始文献提供了方便和快捷之门,核对原始文献成为识别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明,党红梅,董杰.学术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大理学院学报,2009(11).
[2] 刘彦超.学术不端行为对期刊的影响及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9,(7).
[3] 韩文革.学术失范与学术出版物编辑的职责[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 胡安娜.信息时代的医学信息检索[J].九江医学,2008 (1).
[5] 郗向丽,胡晓丹,黄丽娟.浅议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发现与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赵瑞芹 单政 刘彤
来源:今传媒 2011年2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