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文章以401份全国多所综合性高校在读研究生为样本,分析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及其在不同院校、学科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多数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為持否定态度,实施具体行为的经历也不多。相对而言,一般院校、社会学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要高于重点院校、自然学科和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不端;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54-03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研究生数量达180多万人,我国俨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研究生教育大国。然而,在欣喜我国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事件却屡禁不止,频频被各大网络媒体曝光。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玷污了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优秀成果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是指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活动,尤其是在论文写作中,抄袭、剽窃、侵吞他人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1]。文献回顾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外大批学者就开始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起源、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治理措施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5]。毫无疑问,这些研究对理解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机理和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大有裨益。但是,本文认为以往研究过于理论化,缺乏从整体上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的定量描述,以及对比分析这种现状在某些条件下的差异。比如,研究生究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如何?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比率分布情况怎样?不同学校、学科和研究生类别的学术不端行为态度和行为又有何差异?在学术不端行为如此多发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从整体上认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
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免费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本研究以全国多所综合性高校在读研究生为对象,调查分析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和实际不端行为的整体情况,并对不同院校(一般vs重点)、学科(社会vs自然)与研究生类别(硕士vs博士)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和行为进行差异分析。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整体情况和在上述三种不同条件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总结此种现象的一般规律。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苏州、济南、郑州、开封等地,采用电子版与纸质版相结合形式对多所综合性高校在读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展开调查。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在告知调查的目的及意义的前提下,我们将调研对象锁定为有科研经历的研究生群体,且主要通过同学和朋友在全国高校发放问卷。前后历时一个多月,共回收问卷430份,剔除填写不完整、随意等有问题的问卷后,共产生有效问卷401份,有效回收率为93.3%。其中,一般院校182人,重点高校(包括985和211)219人,各占45.4%和54.6%。社会学科196人,自然学科205人,各占48.9%和51.1%。硕士研究生357人,博士研究生44人,各占89.0%和11.0%。整体而言,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人数旗鼓相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博士研究生数量偏少,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但这与近年来我国整体研究生的招生政策大体相契合。
(二)研究工具
为了保证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我们尽量采用国内外成熟量表。其中,学术不端行为态度采用赵延东所编制的问卷[6],共2个题项:A1我同情那些学术不端的人,A2我原谅那些学术不端的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采用修订后的韩丽峰和徐飞所编制的问卷[7],共6个题项:B1调整或修改数据,B2参考文献中引用根本没看过的文献,B3发表直接翻译的国外文献,B4一稿多投,B5引用他人观点而不做说明,B6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为了避免社会称许性,我们根据以往研究的做法[8],采用映射法测量被试身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来间接反映被试的情况。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直接测量焦点个体的情况。问卷采用里克特5分量表,其中1代表“不同意”,3代表“既不同意也不反对”,5代表“同意”。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首先通过描述统计分析反映研究生在学术不端态度和行为上的整体情况,进而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研究生学术不端态度和行为在不同院校、学科和研究生类别之间均值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态度和行为的整体情况
由表1的上半部分可以看出,研究生中有超过50%的人对学术不端持否定态度,接近30%的人持中立或肯定的态度。同情或者原谅学术不端行为的比例虽然不高,但应该引起重视和思考。由表2下半部分可以看出,整体上有超过60%的研究生基本上没有学术不端行为,25%左右的选择“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同意的比例不到6%。其中,“调整或修改数据”和“参考文献中引用根本没看过的文献”两种学术不端行为高达20.0%和18.5%,可见这两个学术不端行为是比较常见的,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的差异分析
表2是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在学术不端态度和行为得分均值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从均值这一列可以看出,一般院校研究生在学术不端行为态度上的均值高于重点院校,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具体学术不端行为方面,一般院校的均值均高于重点院校,除了“一稿多投”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他各种不端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即在对待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方面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出入不大,但一般院校比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实施更多的学术不端行为。
(三)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差异分析
表3是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在学术不端态度和行为得分均值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从均值这一列可以看出,社会学科在学术不端行为态度上的均值高于自然学科,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具体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社会学科的均值均高于自然学科,对于这种差异的显著性,獨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两者在所有指标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也即社会学科的研究生在学术不端行为上面明显高于自然学科的研究生。
(四)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差异分析
表4是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学术不端态度和行为得分均值上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从均值这一列可以看出,硕士生在学术不端行为态度上的得分高于博士生,并且在“原谅学术不端行为”题项上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即虽然双方都不太同情那些学术不端的人,但是博士生较硕士生显然更加不原谅这种行为。硕士生在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均值均高于博士生,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两者在所有指标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也即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明显比博士研究生更频繁。
四、结论
(一)研究结论
近期屡见报端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事件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针对此种现象,以往研究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讨。本文主要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整体而言,我国绝大多数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否定态度且较少实施这种行为。在态度方面,超过50%的人对学术不端持否定态度,“同情”的不到20%,“原谅”的更是低于10%。在行为方面,超过60%的研究生基本上没有学术不端行为,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比例虽然偏低,但其中“调整或修改数据”和“参考文献中引用根本没看过的文献”的行为高达26%,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发区。此外,两者中均有30%左右的研究生持中立的观点。由此可见,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整体氛围还是比较乐观的,学术不端行为只是少数现象。
第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在不同院校、学科和研究类别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而言,在态度方面,虽然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在均值前者均高于后者,但是除了“原谅学术不端行为”硕士生与博士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具体行为方面,在院校、学科和研究生类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首先,一般院校比重点院校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更多,这说明无论是师资力量、校园学术环境还是制度合理性,重点院校都比一般院校更胜一筹,这些都为研究生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进而弱化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外在环境[9],并间接证实了学校声誉对学术不端行为存在负向影响的结论[10]。其次,社会学科研究生比自然学科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更多,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相一致[11-12],说明社会学科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更加随意,不规范的行为更多。后,博士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明显低于硕士研究生。该结论表明,博士生比硕士生有更高的学术功底和科研素养,能够接受更多的导师指导和监督,学术不端行为自然不多[13]。
(二)管理启示
本文的管理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
,加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引导。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否定态度,但仍有近1/3的研究生持中立态度,20%的态度较为积极。这种情况较为可怕,如果不及时对这些研究生进行学术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学术理想和抱负,这将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鉴于此,各类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典型案例通报、相关学术研讨等方式,加强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正确引导,营造更加健康、良好的学术氛围。
第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管理要细化。虽然以往研究提出了较多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但这些对策往往忽视了不同院校、学科等方面的差异。本文认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要细化。在院校方面,除了要继续提高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在科研软硬件方面对一般院校加大支持力度,帮助这些学校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在学科方面,各级领导要认识到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差异,不能盲目“一刀切”,在尊重学科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学科的分类管理,同时更要加强对社会学科的监管,杜绝各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类别方面,研究生导师不能对硕士研究生采取“放羊式”管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关爱,并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三)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首先,整体的样本量不多,博士生比例偏低,这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偏差。其次,基于投射法测量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不是焦点个体自身的行为,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后,本文只是对学术不端态度和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缺乏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剖析。基于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扩大取样范围,采用更客观的方法(案例法)测量学术不端行为,并从其他理论视角剖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过程和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方润生,郭朋飞,方冬姝.研究生学术行为的自身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6).
[2]Betz,M.,O’Connell,L.,& Shepard,J.M.Gender diff-erences in proclivity for unethical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89,(5).
[3]Forgas,R.C.,& Negre,J.S.Academic plagiarism:Explanatory factors from students’perspective[J].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s,2010,(3).
[4]樊洪业.科研作伪行为及其辨识与防范[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1).
[5]徐海丽.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6).
[6]赵延东.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成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5).
[7]韩丽峰,徐飞.学术成果发表中不端行为的形式、成因和防范[J].科学学研究,2005,(5).
[8]张燕,陈维政.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中自我报告法应用探讨[J].科研管理,2012,(11).
[9]朱琳,刘英辉,刘念.学术不端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8).
[10]常亚平,蒋音播,阎俊.基于组织因素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J].管理学报,2009,(2).
[11]方润生,方冬姝,郭朋飞.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 端行为的特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
[12]马玲.博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证分析及探索性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
[13]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作者:张永军 于瑞丽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7年6期
.—— END ——.
上一篇: 知网查重报告html转pdf格式方法
下一篇: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及其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