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视角下的学术不端行为综述

2018-10-01 作者:小编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得飞速的发展,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种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反映在学术研究领域,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复杂化。主要体现在学术不端行为种类的增多,可利用工具增多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等。这些都给预防、发现以及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带来极大的难度,挑战国家的学术监管体系,极大阻碍着国家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结合法国勒庞所写的《乌合之众》中的主要观点,阐释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在社会心理机制。推动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整体框架机制的制定和中国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的成熟。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关键词 学术不端 行为 社会心理 科研诚信体系

作者简介:王效玉,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50

2016年4月5日经教育部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国家开始试图从顶层设计方面为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体系的建设提供指导。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我国学术诚信问题的严重性和处理该问题的紧迫性。近年来,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倒卖论文等屡见不鲜,覆盖范围从学生到教授、知名学者,范围之广令人咋舌。这里有两个发生在2009年3月案例可窥见一斑: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一稿多投。李庆生主动申请对自己的相关论文进行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现如今,我国亟需重构学术诚信体系,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了。下面我们将从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类型、社会心理视角下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层社会心理机制成因入手,探讨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体制机制构建,推动中国科研诚信体系的重构和成熟的制度性途径。

一、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和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难点分析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其实,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社会各界,如出版商、科研院校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认识和规定。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将学术不端分为编造数据和数据造假、重复出版或者是冗余出版、自我剽窃、著作权的问题、隐瞒利益冲突。 而中国教育部在2009年通过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和今年通过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列举了七种,分别是:一是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二是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三是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四是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五是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六是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七是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而事实上只有六种,第七种其实是一种弹性的规定,概念较为模糊,这也是学术研究领域在学术不端行为概念界定方面没有统一造成国家法规规定的不明确性。为依法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埋下了隐患。

而造成统一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的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是机构主体的差异性。比如政府、出版商、科研院校等都会从自身的角度来界定学术不端行为,这种各个机构的特殊性,为统一学术不端行为界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难点分析

1.界定的困难。这在上面我们也已经提到了。这种源头性困难是造成现阶段处理学术不端行为难度非常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2.手段技术更加高明。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凭借高超的技术手段增加了其的隐蔽性。在这里我举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在2005年发明了一个叫SCIgen的软件,它可以随机组合字符串,产生一篇可以保证重复率的假论文。 这给发现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带来很大的难度和阻力。

3.现阶段我国整体的学术诚信氛围的缺失。这种“量大范围广”的社会性整体现象为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4.道德和法律责任界线的模糊。现在对许多种类的学术不端行为是不道德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有较大争议的。这就造成了在惩罚措施上比较难确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现阶段关于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法律体系的不完整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影响了法律约束性效果的发挥。

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二、社会心理视角下的学术不端行为归因分析

我们要在社会心理视角下对学术不端行为原因的分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的社会归因理论则是一个避不开的分析工具。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事件或行为成因的分析。海德在他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这本著作中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纳为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当然也可以用来分析学术不端行为,而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化缺失或者社会化不充分现象(这里所指的社会是指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而下面我们所要用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法国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一书中的主要观点,正是从海德的归因理论中的内因、外因两条主线出发分析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含五个基本理论,而本文所要采用的是其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所谓的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着自己个体生存的基本欲望和冲动。它是以“快乐”为原则,是一个个体的心理力量的源泉和本源。它所追求的不过是自己的生存和舒适快乐,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一般不被个体所察觉。自我,是一种自己可以察觉得到的个体进行思考、判断、记忆和感觉的部分。它的追求是在在自身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的“自我”满足。它是以“现实”为原则,具有一定的理性意味。而超我则是一种个体理想的和高级的部分,它是一种个体成长过程中内化了的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具有约束、监督自身行为的内在动力,一般也是不被个体所察觉的。正常的个体是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向超我努力的,虽然未必达得到,但这是一种方向。而绝大多数的具有学术不端行为者是介于自我和本我之间的,自身的约束力和监督几乎为零。并且明知这种行为会伤害个体机能,可是他们仍然在自身欲望和冲动下去这么做了。这反映出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在人格和社会化方面的缺失。而法国勒庞在研究法国大革命所著的《乌合之众》中的核心观点便是“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 。这本书是勒庞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堪称经典。而这本书的主要观点也可以用来解释新阶段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蔓延的现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功利性思潮,极大的解放了压抑了几十年的“自我本性”,但相应的社会上却没有建立起一套约束机制和强有力的法律体系,人性中的阴暗面被无限放大,在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了群体性、大范围的学术不端行为,一些社會知名人士的学术不端行为也被查了出来,虽然国家的研究评价机制出现问题比如过分要求发论文的数量和等级,但终究不是主要原因。在这种大群体现象下,个性特质会被泯灭在共性意志下,能洁身自好的就较少了。

三、关于建立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机制的初步提议

以上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较为粗略的叙述了学术不端行为蔓延的内在心理和社会外在机制。下面我们将根据以上的分析来探讨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建构。而这一机制的建构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个人论文发表层面和社会层面。

(一)论文发表层面

通常情况下,论文发表共有7个环节。论文产生的源头是作者撰写稿件,然后经过投稿,编辑部初审、外审、终审到后正式发表。 我们需要对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把关,而这一工作需要各个学报和杂志社等社会机构的努力。在论文的撰写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各个学报和杂志社的网站进行论文撰写方法、学术道德等相关内容的教育,还要进行自我测评,合格后方能撰写稿件并投稿。投稿环节的重中之重就是查重了,我们必须要不断升级查重软件,以应对那些高技术性和高隐蔽性的假论文,这也需要后期编辑审稿的配合了。而在编辑初审、外审和终审中,必须严格按照程序细致审查,建立警告、撤稿和拉黑名单等惩罚性措施,如果触犯相关法律条文则可追究其法律责任。而建立学者的诚信档案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个档案可以和个人信用档案挂钩(影响个人的贷款等社会事务)。这一整套的论文发表层面的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依靠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力帮助个体进行再社会化和约束“自我”概念。

(二)社会层面

其一,我们必须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不再只重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等级,要形成多要素的综合评价体系。这可从减弱论文的重要性来降低大家在这方面的功利心。
其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一整套严格的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真正用法治取代人治。
其三,我们加大学术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可以采取讲座、论坛等形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加大学术道德榜样的宣传力度,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其四,给予具有良好学术道德者以社会性奖励。这是前期的激励性机制,随着社会风气的改变可以逐步取消。这也是从群体层面消除这种不良风气对个体的侵蚀。

四、结语

学术不端行为的心理学分析是研究学术不端行为成因的一个比较好的角度,也是一个可以进行深层次挖掘的方向,这里由于知识储备和字数的限制不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我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个体教育和再社会化与社会澄清双管齐下来建构预防与处理社会不端行为机制,而大多数时候个体教育环节(这个环节也是需要较多心理学来进行理论指导的)被较多的忽视,这也是一个我们可以进行完善的地方。现阶段,我国学术不端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分析,为比较完善的预防与处理社会不端行为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性参考。只有这样才能澄净学术界的污浊之气,才能促进中国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和成熟。而诚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之一,学术、科研诚信作为诚信的内涵之一,学术、科研诚信体系的成熟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注釋:
Tamara Welshot.Springer:学术出版如何防止学术造假与学术不端.
徐海丽.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预防措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6).545-551.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余毅、胡澜、张凌之.高校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体系研究.科技与出版.2013(3).110-112.

作者:王效玉

来源:法制与社会 2017年23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