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检测样例–过度依赖检测软件容易导致深度学术不端行为

2017-09-21 作者:小编

知网检测样例--过度依赖检测软件容易导致深度学术不端行为

马宇红¨21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常规职责已经详细进行了说明,但笔者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的职责应该赋予新的内容,编辑应该职业化、专业化和知识多元化。其一,编辑需要持证上岗,实行准人制;其二,编辑需要专业培训和一至两年的从业前过渡期。特别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编辑不需要专业知识的深度,但需要专业知识的广度和对交叉学科的了解,大体对稿件作出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大致判断。

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主要工作职责是收稿、送审稿件和编辑加工稿件,以及处理学术论文发表后的一些相关事务。在来稿初审前,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用学术不端行为软件对初审合格的稿件进行检测。而目前国内流行的检测软件主要有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万方数据的“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维普论文相似度检测”等。国外流行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主要有Tumitin、CmssCheck等。

很多期刊社和编辑部主要使用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只要过一遍,复制比没有超越部门规定的比例即可。单纯依赖其结果决定稿件的取舍是不科学的¨3|,这种做法将会遗漏更深层次的学术不端行为。而复制比超过规定的上限,也还需要人工作出一定的判断,因为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存在误判行为¨3。161会导致编辑做出退稿的错误行为。正如赵茜认为,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要把握好合理使用的“度”¨6|。

学术期刊的编辑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前期主要发现人之一,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近来走入的误区是对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的过度依赖,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可以对不端行为一网打尽。所以,只用划定学术不端行为的比例上限即可,只要不超越上限即视为。因此,许多编辑一贯的做法就将觉得可用的学术论文经过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不端行为不超过规定比例即进入下一个流程。

实际上,深度的学术不端行为一般是无法用软件检测到的,就需要做出人工判断。就连知网也做出解释,百分比只是描述检测文献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并不是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只能这么说,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数越多,存在抄袭的可能性越大。

是否属于抄袭及抄袭的严重程度需由专家审查后决定旧o。由此可见,人工判断是否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变得很重要。倪爱香Ⅲ1建议使用双系统并查机制,而笔者认为有怀疑的稿件应该使用多系统协查机制。因为每个检测系统的算法会有差异,居于比对的数据库也会有差异。对于纯英文论文,还需要用国外主流学术不端软件进行检测,确保学术才能进入专家审稿流程。只有两个或多个检测系统的交叉检测结果没有问题,才可以进入下一个更麻烦的流程——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

对编辑而言,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只有靠专业知识和论文数据库中已经发表的同类论文,这就是相对可靠的样本数据库。编辑可以借助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中的主题词,在知网、万方和维普的数据库中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同类论文,亦可通过高校图书馆的一键搜索或跨库搜索找到同类论文,简要浏览主要的篇目,便可对论文是否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略知一二。如果有疑虑,将搜索到的论文下载打包一并发给审稿专家进行判断。

这样更能够发现论文中是否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将论文中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降到低。编辑在稿件的校对过程中也是发现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过程。凭借工作经验,往往会发现学术论文中存在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蛛丝马迹,这时就需要将同类论文搜索出来大致浏览一下,有时也会有惊喜的发现。编辑应该摒弃一种“作者文责自负”认识误区,让学术不端行为自由泛滥。就如庞海波认为的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由“文责自负”变为“文责共负”_l8I,积极承担起论文刊发前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现责任。张宏等也提出了编辑应对学术不端的策略¨9|,将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刊发前。

编辑将审稿意见表中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属于自己应该填写的相关选项填好后交给审稿专家,有学术不端嫌疑的稿件和需要特别提醒审稿专家的事项应重点说明,敦促审稿专家进一步重点判断。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