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检测样例–利益驱动下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作者群分析

2017-09-20 作者:小编

知网论文检测样例--利益驱动下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作者群分析

已经有很多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涉及制度[10。11J、国家和单位政策、惩罚力度、道德因素¨1|、文化背景等,但笔者觉得核心的原因就是利益驱动力。用短的时间、短的路径和低的投入获得大的学术收益,学术不端换来的潜在利益远远大于风险代价。

而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后遭到举报并且受到严厉惩罚的人毕竟是少数,就有人敢于玩这种冒险游戏。学术不端行为方式几经变换,由初的原始抄袭、拼凑,演变为多种隐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往往比较困难,特别是其中还适当掺杂了一些个人浅显的学术元素。经过改头换面式的包装和变形,学术不端行为就变得更为隐蔽,不是专业的前沿学术人士很难妄下结论。

我们可以将投稿的主要群体细分为在校硕士生及博士生、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这三个群体承担了我国主要的科研任务,完成了大部分的科研项目。高校已经成为了我国学术研究的主体,成为了学术论文的主产地,同时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源头。科研院所仅仅只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择机将研究成果整理出来后进行发表,与社会共享研究成果。

除了共享和交流研究成果之外,根据学校、单位和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以获得与科研成果相对应的待遇,如奖励、名誉、职称等,这也是进行不懈科学研究的主要驱动力。科研是一项长期累积的艰巨任务,要想在所研究的领域有所突破,除了付出艰苦的劳动之外,未必就能立竿见影,取得较好的成绩。可是,国家政策、单位规章和社会舆论导向逼迫着少数学术研究者选择了短平快获取学术利益的捷径。基金项目的申请和验收、绩效考核、学位、奖学金、特殊人才、就业和升职等几乎都离不开学术论文。

考核方式中学术论文都是以篇作单位,以期刊作等级,求数量、想方设法上等级就成为了一种常态。利益的驱使、绩效下的生存压力,使少数人有时难免会误入学术不端的歧途。根据教育部2012年统计: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达到1436008人和283810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2254372人。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合计达到3974190人,简单做一下预测,如果平均5人每年完成1篇学术论文,每年也有将近80万篇之巨。教师、硕士生和博士生是完成学术论文的主要群体,很多高校已经将学术论文纳入各种考核,优秀学生论文化、学位获取论文化、基金项目申请和结题论文化、科研绩效考核偏论文化、升职论文化、高校排名也存在论文化。

论文仿佛就像通用货币一般,学术不端也就在所难免。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要面临双重压力,一是来自科研的压力,二是来自市场的压力。要想在学术理论研究上有建树,还想在市场中求生存。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会优先选择市场,将市场作为生存发展的主战场,这更能带来经济效益。但想要在市场上立足,高职称和高职位必不可少。要想名利双收,发表论文就是获得名份的佳路径。忙于在市场上打拼,学术论文质量自然就大打折扣,甚至发生学术不端也就在所难免。

如今,随着对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算法机理的了解,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发生了演变,由原始的抄袭和拼凑行为演变为意思抄袭和观点改写抄袭,变成了深层次的学术不端行为,给整个学术界提出了新的课题。所以,国家应该理顺学术研究政策,除了基础研究外,科研应该注重实用主义,加强和完善学术论文的评价和奖惩制度,把作者的主要职责转移到真正的学术研究上来,而不是埋头写论文。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也要转移到科学实验研究上来,淡化论文作为评定一切荣誉与利益的评价模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