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论文查重样例–使用AMLC后学术不端文献产生原因分析

2017-09-20 作者:小编

中国知网论文查重样例--使用AMLC后学术不端文献产生原因分析

本刊编辑部使用AMLC后,仍有一些稿件成为“漏网之鱼”顺利发表,包括文献14~17、27~32共10篇,本文进一步剖析了《广东农科》编辑部工作上的漏洞,这些学术不端文献之所以能够发表,可能存在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

(1)检测方法有误。在采用检测系统一年内,未能充分理解掌握AMLC的检测方法,检测稿件为整篇上传,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和正文等所有内容,而中国知网对已刊发论文学术不端的检测仅仅是对正文文字重合度的对比情况,因此前者的检测结果势必低于后者而被判定为通过关,这是本刊已刊发论文被检测出学术不端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文献14。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作者未严格按照本刊投稿模板格式规范全文,责任编辑后期加工稿件时会删除一些不相关内容,导致收稿重合度低于发表后重合度。

(2)未进行出版前二次检测。有些作者在稿件录用后还会做较大幅度修改,或补充内容、调整原文表达时引用已报道文献,或大量精简原文冗余文字;在编修过程中,责任编辑也会按照本刊格式规范进行编辑加工或删减。这些操作都可能造成修改后稿件重合度的增加,但编辑部在论文出版前未进行二次检测,导致中国知网对已刊发论文检测时重合度大幅升高,如文献31和32。

(3)检测标准尺度未把握好。统计发现,有些文献在收稿时重合度较高,可以判定为疑似学术不端,但却仍被发表出来,这与本刊使用该系统时间较短、尺度把握不准有关。本刊在刚开始使用AMLC时审稿尺度放得较宽,尤其是在疑似自抄文献中,认为引用、摘抄本人及其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或文字表述是被允许的。从表2也可以看出,在使用AMLC后仍出现学术不端的10篇文献中,有7篇与本人或其团队成果重合度较高。

(4)发表时间与上网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目前国内多数期刊发表周期都在6个月以上,而本刊2012—2013年为半月刊,发表周期多在4~6个月。有些研究团队将属于同一系列研究内容的稿件同时或不同时投出,但当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时,疑似源文献仍未上传至中国知网,即文章在纸质版发表和上网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如文献29。2013年后,本刊严格按照中国知网的规定只对正文进行检测,文献29在收稿时的重合度为23.2%,但发表后却与同一团队成员论文的重合达58%。追踪两篇文章发现,疑似源文献于2012年3月16日被投出、同年12月5日纸质发表、2013年1月17日上网,而本刊作者于2013年1月8日投稿,此时疑似源文献已发表但还未被上传至中国知网,避开了检测。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为得到快速审稿回复往往一稿多投,但其中一刊在未通知作者情况下抢先发表,导致作者又接受另一个期刊的录用发表。

(5)编辑未能深入研究比对。文献30其实是一稿多发,这在2.2.1(1)部分已有详述,但是收稿检测时发现是不同茶树品种,重合度并未超过40%就没再深究,而系统对图片的重合暂不能比对,编辑没有一查到底,并未下载疑似源文献仔细比对,否则一定能查出端倪。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