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入口样例–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017-08-12 作者:小编

知网查重入口样例--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故事”的传播图式及启示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在于中国故事本身很精彩,但要达到“讲述者”所期望的理想效果,其中涉及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传播中科学和艺术性问题。有名政治学者汉斯·摩根索曾说过,“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我们的实际情形一样重要。正是我们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④”中国故事讲得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外部的心目中是否形成了关于我们所期望的中国的形象。这里,不妨就“故事”的传播图式做一点分析。

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实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共同“完成”的。这其中包括两个系统:一是“讲述者”或称施为者系统,二是听讲者或称接受者系统。讲述者的信息发出后,接受者系统需要“获取或接收→过滤→整合→重构→认同或接纳”五个环节才能实现完整的传播过程。

从故事的信息来源来说,“获取和接收”表现为主动与被动的差别,这对传播效果是有影响的;“过滤”是接受者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对故事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如果故事本身与其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相距甚远,接受者很容易把这些信息过滤掉了;“整合”是授受者对新获得的故事信息,与其已掌握的原有对象主体的故事信息进行“拼接”的过程;“重构”则是新旧故事“拼接”后,对于新旧故事信息中的矛盾、不一致以及重合等部分自身重新给予合乎的逻辑解释,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关于对象的“新故事”、“新形象”;故事传播的后部分是“认同或拒斥”,如果说“重构”部分强调的是对故事对象的事实判断,“认同或拒斥”则是与故事传播实际效果直接相关的价值判断部分。以上这种划分当然只是理论上或学理上的划分,实际认知过程中是很难把这些分开的。

通过把一次故事传播过程进行简单打开,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是“讲述者”和“听讲者”认知结构和价值系统的相洽程度,共同或共通的价值系统实现有效传播的前提。二是传播内容来说,涉及“价值、事实和器物”三个层面,“价值”层面的东西才是传播的终效果和归宿;“事实”层面的东西接受者一定会对其进行价值提炼,通过“入情”、“入理”实现“入心”、“心脑”;“器物”层面的东西与文化软实力关系不大,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不能与文化软实力简单划等号。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伊拉克人一边迷美国大片,一边与美国军队展开军事抵抗,美国和法国敦煌学者会说“我热爱敦煌,但我不喜欢中国”⑤。同理,日本人使用汉字不等于中国在日本拥有软实力,韩国废除汉字不等于中国在韩国没有软实力影响。三是,故事讲好需要入得人脑、赢得人心,其手段应该是吸引和劝服,强迫式地、单向地灌输往往效果不彰,有时其结果可能还适得其反。

(二)当前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现实困难和主要问题

“故事”的传播图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今天我们所讲述中国故事其实际效果与我们预期存在着较大差距,可以说有其客观原因,更有我们主观方面的问题。有“略”不够、“术”不精的问题,也有“软”的偏软、“硬”的不硬的问题。具体说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与外部思维对接中普遍性和特殊性。这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故事的开篇,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个中国更加融入而不是孤立于之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摆脱狭隘和偏见的思想解放过程,是一个民主、自由、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的过程。尽管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思想观念,都给中国道路中的价值理念打上深深的烙印。中国发展中的一元主导、多样发展、增量改革、中庸和谐等是中国独特发展道路的经验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