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论文查重样例–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

2017-08-06 作者:小编

中国知网论文查重样例--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

感恩一词源出于拉丁文“gratia”,意为慈悲、好心和感激(Emmons&Shelton,2005)。其产生主要有四种途径:宗教、个体自我实现、积极的主观经历和对因他人帮助而使个体获得积极结果的知觉。其一,感恩是宗教寻求和保持信仰者所采用的普遍的情绪,是精神和宗教经历的主要部分。其二,感恩是自我实现者的核心特征,自我实现者具有一而再地感激、精神饱满、敬畏、快乐、好奇等特征,这使得个体常常获得愉快感从而促进了个体幸福感(Emmons&Shelton,2005)。其三,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同时与众多其他积极情绪相关,如满意、幸福、自豪、希望,积极的主观经历能够诱发感恩情绪(Bono&Froh,2009)。其四,感恩源于对因他人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结果的知觉,其中移情是感恩产生的基础(Emmons&Shelton,2005;McCulloughetal.,2001)。

作为一种情绪特质(特质/气质感恩),感恩是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McCulloughetal.,2002)。特质感恩高的个体倾向于更容易、更频繁、更强烈地经历和表达感恩。然而,大量研究发现个体感恩包括人际感恩之外的众多其他方面,如感恩生命、感恩环境等(Wood,Maltby,Stewart,&Joseph,2008)。Wood,Maltby,Stewart和Joseph(2008)采用现有的三个感恩问卷/量表:六项目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McCulloughetal.,2002)、感恩、忿恨和感激问卷(TheGratitude,Resentment,andAppreciationTest,GRAT,Watkinsetal.,2003)和感激量表(TheAppreciationScale,AS,Adler&Fagley,2005)进行同时施测,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三个问卷/量表的所有分量表同属于一个更高阶的因子,共同测量了感恩的八个方面:(1)感恩情感经历的个体差异;(2)感恩他人;(3)关注拥有;(4)敬畏感;(5)感恩行为;(6)积极关注当前时刻;(7)对生命短暂的理解;(8)积极社会比较。因此,Wood等人将感恩定义为倾向于关注和欣赏生活积极面的一种生活取向。这一概念有待实证研究的进一步证实(Woodetal.,inpress)。

感恩是个体的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或生活取向,研究表明,感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功能,特别是可独特地预测个体幸福感(e.g.,Emmons&McCullough,2003;Frohetal.,2008;Froh,Yurkewicz,&Kashdan,2009;石国兴,祝伟娜,2008;孙配贞,郑雪,余祖伟,2009,2010;Watkinsetal.,2003;Wood,Joseph,&Maltby,2008,2009)。

感恩对环境与个体幸福感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两种可能的模式:其一,感恩可能缓冲风险环境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起到韧性保护作用,即“雪中送碳”模式;其二,感恩可能加强积极环境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即“锦上添花”模式。当前,感恩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感恩的风险缓冲作用。

中国儒家文化下的感恩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下的感恩。就感恩内容而言,儒家文化注重亲情人伦道德关怀,因而中国人感恩思想侧重在感恩父母、国家、社会和师长等。而基督教主张上帝创造,人的幸福是神的恩赐,人类应该感恩上帝的慈爱与宽容,敬畏上帝创造的万物,因而西方人感恩思想主要是感恩上帝、自然等。可见,中西方感恩思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必要探讨感恩内涵及其功能的文化相似性和特异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