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与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知网检测样例

2018-01-27 作者:小编

人力资本理论与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知网检测样例,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之一的西奥多·W·舒尔茨(Schultz,W.)将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分为正式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成人学习项目及就业迁移等五大类,并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

人们选择投资教育在于能获得回报(收益),因为一方面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等来增进其生产能力而使其收入增加,即教育收入功能的生产效应;另一方面教育通过提升受教育者的配置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改良劳动供求状况,终亦促使劳动收入增加,即教育收入功能的配置效益。高教自学考试制度入学条件的“低门槛性”(具有高中学历或有同等学历者皆可报考),决定了其生源的多样性,即相对普通高校的入学者而言,高教自考生源除了来自没有被普通高校录取的应届高中生外,还有一部分报考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按此逻辑,我们可得出自考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理应较高的推理,因为工作后的继续学习有利于提高其生产能力,进而可增加其收入,学习前的工作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其配置能力,进而也可增加其收入。然而,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示自考毕业生在教育业、党政机关及金融房产业等优势行业的行业就业领先系数δ值较小而在社会服务业、自我雇佣及其他类等劣势行业的行业领先系数δ值较大,这说明当前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而非较高的事实。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的原因在于:

首先,自考专业设置不科学,缺乏特色性,具体体现为文史科多理工科少,基础课多专业课少,聆听机会多实际操作机会少;其次,自考助学单位培养模式单一,自考既是一种对社会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建立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基础上的教育形式。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自考教育应该既重视学历教育又注重职业(资格)教育,既重视结果教育(考试合格颁发学历)又注重过程教育。

然而,目前多数助学单位的培养模式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复制”而非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即缺乏独特性。因此其提供的教育产品与普通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产品具有相同的教育市场,加之师资力量薄弱,管理边缘化使自考毕业生专业素质匮乏,生产能力明显不足,从而使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

第三,自考生学习前的工作经验因缺乏明晰的职业规划而闲置,经济学认为在非均衡的环境中稀缺资源的高效配置对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发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自考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加之助学单位职业规划工作的不深入、主考院校职业规划课程资源对自考生的零辐射,使自考毕业生获取、分析信息以及重新配置资源等能力明显训练不足,求职中没有将学习前的工作经验与外在环境、自身优势恰当配置。根据教育收入功能的配置效应机制可知,自考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自然偏低。笔者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您对自考学习的看法”中,45.7%的参与者选择了“含金量不高”,37.1%的人选择了“存在学历歧视”,而选择“可增加就业砝码”的仅为17.2%;在“您大学期间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中,30%的人选择“迷茫”,57.1%选择了“有些基本打算”,而选择“很明确”的人仅12.5%;在“您认为求职成功关键在于”中,74.3%的人选择了“综合能力”,13.2%选择了社会资源,18.4%人选择了求职技巧。而在深度访谈中,一半的自考毕业生表示自考学历含金量不高的原因在于自考专业设置不科学和师资薄弱,九成自考毕业生表示在校时没有机会分享主考院校的学习资源,近六成自考毕业生表示因综合能力的不足使自己至少两次与理想职业失之交臂。从人力资本流动理性决策视角看,人力资本流动的理性决策取决于流动前后的收益变化。

若考虑时间贴现的情况下,用R0表示未流动的情况下的年龄———收益曲线,用R1表示流动的情况下的年龄———收益曲线,则可得到在年龄t之前,R0>R1;在年龄t之后,R0<R1。假设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目前决策时的年龄为T,退休年龄为N,贴现率为r,流动成本为C,那么,流动的净收益现值E1和不流动的净收益现值E0分别为E1=Nt=TΣR1(1+r)t-T-C和E0=Nt=TΣR0(1+r)t-T,其中t=T,T+1,…,N。沿此我们可以推出,如果E1>E0,那么,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就会选择流动。然而,需要补充的是,保证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选择流动还与该主体的流动意识有关。换言之,如果供给主体没有自主意识,即不能根据自身条件及劳动力市场行情决定适时流动的话,即便外在条件满足E1>E0,他或她仍可能选择“留守原地”。而自主意识的形成又与自考毕业生的配置能力有很大关联,因为自考毕业生的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越强,其自主决策权衡的能力也就越强,就越能主动根据市场行情结合自身优势实现适时流动,选择收益高的行业或地区就业。但如前文所析,当前自考毕业生配置能力的明显不足无疑降低了其选择理性流动的概率,从而阻碍了自考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这与笔者问卷调查结果相吻合,调查发现自考毕业生的求职信息源49%来自“家人或朋友”的介绍、24%来自招聘会、20%来自自己网络搜寻、7%来自助学机构内就业指导中心,这说明社会网络是自考毕业生依赖的主要求职渠道;在求职流动中,46%的访谈对象表示首先考虑“家人或好友”的看法,38%的人表示因为薪酬而流动,其中女生考虑“家人或好友”看法的达到55%,男生则为45%,说明女自考毕业生求职流动自主意识比男自考毕业生更弱(相差10%),但整体上两者受“家庭或好友”的影响都较大,说明当前自考毕业生的配置能力不足、自主意识薄弱,是在E1>E0条件下自考教育收益率仍偏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亦不证自明。

.—— END ——.